2006年6月3日下午,安徽广德县上空传来一声巨响。
一架正在执行试飞任务的空警-200预警机突然像断了线的风筝,打着旋儿栽向地面。
这场空难带走了40条鲜活的生命,其中包括34名电子战专家,最年轻的才24岁,最年长的已经是将军级别。
100亿的研发资金随着这声巨响化为乌有,整个预警机项目差点被拦腰斩断。
飞机失事的原因让人扼腕。
当时飞机正在穿越结冰区域,机翼上结了一层薄冰。
按理说不是什么大问题,预警机都配有专门的除冰系统。
可那天这套系统偏偏掉了链子,飞行员按了几次按钮都没反应。
机翼上的冰越积越厚,最后就像给飞机穿了件棉袄,直接影响了飞行性能。
短短几分钟,这架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预警机就变成了一堆废铁。
事故调查组的报告出来后,整个研发团队都沉默了。
谁能想到这么先进的飞机,居然栽在了一个小小的除冰系统上?
这感觉就像花大价钱买了辆豪车,结果因为雨刮器坏了出了车祸,你说冤不冤?
更让人心疼的是那些遇难的专家,都是国家花了十几年培养出来的顶尖人才,说没就没了。
崔继先当时是预警机系统研究所的所长,亲眼看着同事们的遗体被抬出来。
这个平时雷厉风行的汉子,那天蹲在机场跑道边上哭得像个孩子。
哭归哭,活还得干。
他第一个报名参加后续的试飞任务,有人劝他缓缓再说,他摆摆手:"这预警机要是搞不出来,咱们永远得看别人脸色吃饭。"
复飞的日子不好过。每次起飞前,崔继先都会想起那些再也没能回来的同事。有次试飞遇到强对流天气,飞机颠簸得厉害,他死死抓着座椅扶手,心里默念着老战友们的名字。等平安落地后,才发现手心全是汗。就这样,他们硬是咬着牙把试飞任务完成了,还创造了个记录:用时最短、飞行架次最少、试飞强度最大。
2012年,新一代空警-500横空出世。这架预警机装备了先进的相控阵雷达,性能直接对标美国人的E-3C,某些指标还更胜一筹。最让老外吃惊的是,从雷达芯片到软件系统,全都是中国自主研发,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了。后来研发的空警-600舰载预警机更是了不得,配合国产航母使用,让中国海军第一次有了真正的"千里眼"。
现在想想,当年那场空难虽然惨痛,但也让中国航空人明白了两个道理:一是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,二是安全问题上容不得半点马虎。就像老崔常说的:"飞机这玩意儿,要么别上天,要上就得保证万无一失。"那些牺牲的专家要是能看到今天的成就,应该也会感到欣慰吧?
预警机家族越来越壮大,从陆基到舰载,从机械扫描到相控阵雷达,中国人硬是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。这中间付出的代价不小,但值了。毕竟在这个领域,要么当领跑的,要么永远吃别人剩下的。现在咱们不仅能吃饱,还能挑着吃,这感觉,倍儿爽!
本文就只是用来分享一些积极向上的能量啦,可没有要去侵犯别人合法权益的想法哟。要是真有侵权的情况呢,就赶紧联系我们哈,我们会很积极地配合去把问题给解决掉哒。
全国10大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