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纳兰之“才”,无需赘言。他出身权臣纳兰明珠之家,自幼饱读诗书,精通满汉文化,22岁中进士,官至一等侍卫,随康熙扈从出巡,足迹遍及塞外。其词作以“真”字为骨,融婉约与豪放于一体,既有“人生若只如初见”的深情,亦有“身向云山那畔行”的苍劲,被后世誉为“满清第一词人”,连王国维都盛赞“北宋以来,一人而已”。
然其“悲情”更令人唏嘘。他31岁便英年早逝,短暂人生中充斥着多重幽恨:与发妻卢氏琴瑟和鸣却仅三年便天人永隔,悼亡词如《浣溪沙·谁念西风独自凉》字字泣血;身为权臣之子却向往隐逸,常叹“我是人间惆怅客”;扈从出巡时,深秋塞外的荒戍垒、斜阳关城,更触发他对历史兴亡、身世飘蓬的深沉喟叹,《蝶恋花·出塞》中“深山夕照深秋雨”的苍茫,恰是他内心幽恨的写照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,纳兰的悲情并非无病呻吟,而是根植于真实的人生体验。他以词为史,将个人身世之悲与家国兴亡之叹熔铸一体,既得民间词曲的朴拙,又有士大夫词的沉郁,恰如深秋寒夜的一缕药香,苦涩中透出永恒的怅惘。“悲情才子”四字,既是对他才情的肯定,亦是对其人生幽恨的精准概括,他确是清代词坛的一颗流星,虽短暂却璀璨,虽悲情却永恒。
图片
1
浣溪沙·身向云山那畔行
纳兰性德〔清代〕
身向云山那畔行,北风吹断马嘶声,深秋远塞若为情!
一抹晚烟荒戍垒,半竿斜日旧关城。古今幽恨几时平!
纳兰性德此词作于康熙二十一年(1682年)扈从康熙出关东巡途中,深秋塞外行役的苍茫背景,更添其心中幽恨。上阕“身向云山那畔行”直写行程,北风凛冽中“马嘶声断”,已见边地荒寒。深秋远塞,草木凋零,北风呼啸,马鸣声被风撕碎,人马行于孤寂中,正合“若为情”之问——此情何堪?
下阕转绘边塞遗迹:晚烟袅袅绕荒戍,斜阳半竿照旧城,戍垒、关城皆已荒废,昔盛今衰之叹油然而生。末句“古今幽恨几时平”将个人身世之悲与历史兴亡之叹叠合,深秋的苍茫与岁月的幽恨交织,沉郁顿挫。纳兰以词写史,以景寓情,不事雕琢而自见真淳,既得边塞诗的苍劲,又有婉约词的深情,恰如其人,贵介公子,偏怀赤子之心,行役之苦、兴亡之思,皆化入深秋塞外的一片苍茫中,历久弥新。
图片
图片
2
南乡子·捣衣
纳兰性德〔清代〕
鸳瓦已新霜,欲寄寒衣转自伤。见说征夫容易瘦,端相。梦里回时仔细量。
支枕怯空房,且拭清砧就月光。已是深秋兼独夜,凄凉。月到西南更断肠。
此词以怨妇的口吻,描写主人公的“自伤”、“怯空房”、“凄凉”,以至“断肠”的怨恨之情。上阕以“鸳瓦新霜”起笔,点明深秋时令,寒衣欲寄却先自伤,道尽戍妇的矛盾心境。“见说征夫容易瘦”句,借他人之言写尽对远方丈夫的牵念,而“梦里回时仔细量”更将思念具象化,梦回时反复端详,情致缠绵。
下阕转绘独守空房的凄凉:支枕独对空房,月光下拭砧捣衣,深秋寒夜与孤寂相叠。“月到西南更断肠”以月移西南的细节收束,将古今离人共有的断肠之痛融入深秋月色,既合捣衣习俗的时令特征,又暗喻人生无常的幽恨。纳兰以闺中妇人的视角写离思,却暗藏自身宦游的漂泊之叹,深秋的萧瑟与人心之幽恨交织,不事雕琢而情致深婉,既得民间词曲的朴拙,又有士大夫词的沉郁,恰如深秋寒夜的一缕月光,清冷中透出永恒的怅惘。
图片
图片
3
临江仙·永平道中
纳兰性德〔清代〕
独客单衾谁念我,晓来凉雨飕飕。缄书欲寄又还休,个侬憔悴,禁得更添愁。
曾记年年三月病,而今病向深秋。庐龙风景白人头,药炉烟里,支枕听河流。
此词作于纳兰性德扈从康熙北巡途经永平(今河北卢龙)时,时值深秋,孤旅病中更添苍凉。上阕以“独客单衾”起笔,晓来凉雨飕飕,寒意入骨,独宿的孤寂与深秋的萧瑟交织。“缄书欲寄又还休”写尽欲寄家书却因憔悴添愁而迟疑的矛盾心境,细腻刻画出旅人的脆弱与深情。
下阕转忆“年年三月病”的旧疾,而今病向深秋,病体与秋意同深,更显沉痛。末句“庐龙风景白人头”以白描手法点出永平古地,深秋的萧瑟与岁月催老的感慨浑然一体。“药炉烟里,支枕听河流”收束于病中独卧、静听流水的画面,将深秋的寂寥、病痛的折磨、时光的流逝熔铸一炉,沉郁中见真淳。全词以深秋为背景,以病体为线索,将宦游的孤寂、身世的感慨融入自然景物,语言质朴而情致深婉,恰如深秋寒夜的一缕药香,苦涩中透出永恒的怅惘。
图片
图片
4
蝶恋花·出塞
纳兰性德〔清代〕
今古河山无定据。画角声中,牧马频来去。满目荒凉谁可语?西风吹老丹枫树。
从前幽怨应无数。铁马金戈,青冢黄昏路。一往情深深几许?深山夕照深秋雨。
此词是纳兰性德于公元1682年(康熙二十一年)八月奉命与副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所作,深秋边塞的苍茫景象触发其对历史兴亡的深沉喟叹。开篇“今古河山无定据”直指疆域易主的历史无常,画角声与牧马频来去的边塞场景,暗喻战事频仍的沧桑。深秋的西风吹老丹枫树,满目荒凉中更添孤寂——谁可倾诉这跨越时空的幽恨?
下阕转追“从前幽怨”,铁马金戈的征战与青冢黄昏的凄凉并置,暗含对昭君出塞等历史典故的隐括,将个人身世之悲与家国兴亡之叹熔铸一体。结句“深山夕照深秋雨”以景结情,深秋的雨丝与夕照的余晖交织,既写尽边塞的萧瑟,又暗喻幽恨之绵长难平。纳兰以词为史,不事雕琢而自见真淳,深秋的苍凉与历史的幽恨浑然相融,既有边塞诗的苍劲沉郁,又含婉约词的深情绵邈,恰如深秋寒雨中的一缕孤烟,清冷中透出永恒的怅惘,令人回味无穷。
图片
图片
5
采桑子·九日
纳兰性德〔清代〕
深秋绝塞谁相忆,木叶萧萧。乡路迢迢。六曲屏山和梦遥。 佳时倍惜风光别,不为登高。只觉魂销。南雁归时更寂寥。
公元1682年(康熙二十一年)壬戌,八月,纳兰性德与郎谈出使梭龙。这一年十二月返京,《采桑子·九日》此行中约作。时值重阳佳节,深秋绝塞的萧瑟更添思乡之痛。上片以“深秋绝塞”起笔,木叶萧萧,乡路迢迢,六曲屏山如梦般遥远,将深秋的苍凉与异乡的孤寂叠印一体。“谁相忆”三字,既问塞外寒砧,亦问故园菊酒,道尽戍客的矛盾心境,不是不愿登高,而是登高时见木叶萧萧,更觉乡关难望。
下片转写“佳时”之痛:重阳本该登高赏菊,却因“风光别”而倍觉魂销。南雁归时,本应寄寓归思,却因身在绝塞而更添寂寥。纳兰以重阳为引,深秋为幕,将宦游的漂泊感、思乡的沉痛与时光流逝的怅惘熔铸一炉。结句“南雁归时更寂寥”以景结情,深秋的雁阵与绝塞的孤寂浑然相融,既合重阳登高的习俗,又暗喻人生无常的幽恨。全词不事雕琢而情致深婉,恰如深秋寒夜的一缕月光,清冷中透出永恒的怅惘,令人回味无穷。
图片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全国10大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